不久前,位于西安高新区软件园内的西安康耐克软件公司悄悄关门停业,其100多位员工也被富士通、NEC等公司瓜分。西安康耐克成立于2001年2月9日,是日本东京康耐克株式会社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包括IT/网络平台构筑、用户定制系统开发、软件外包等业务。深圳市中科研拓科技有限公司(www.zhongkerd.com)
这家公司的关停只是对日软件外包产业不景气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很多大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以及日元升值等方面的原因,很多日本企业压缩了IT方面的投资,或将合作伙伴限定在了一些大企业上,导致对日订单减少,压缩了大连、西安等地对日外包企业的生存空间。
曾几何时,日本软件企业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主要发包方。在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初期,中国外包企业曾经主要依靠日本市场,在北京、大连两个外包领军城市有70%~80%的出口订单来自对日外包,而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不超过我国整个出口销售收入的15%,在欧洲市场几乎是零。以东软为例,过去对日软件外包业务曾一度占整个业务规模的70%。其他国内软件外包企业,如大连海辉、华信、文思创新等,对日外包业务都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但是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由于对日外包竞争激烈,价格长期得不到提升,大家都在向价格更高的欧美市场转移。“从大连看,业务外包前几位的企业现在是微软、甲骨文、HP、英特尔、埃森哲等企业,这些企业都来自欧美市场。”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说,这说明对欧美软件外包服务正逐渐得到加强。深圳市中科研拓科技有限公司(www.zhongkerd.com)
另外,由于国内市场的成长壮大,外包企业也慢慢将重心转向国内,比如外包企业中规模最大的文思创新,其国内市场的收入已占到总体营业额的40%以上。
独特的对日外包
西安康耐克的命运,在对日外包企业中不是特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日本是受到冲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像丰田、索尼等很多大公司亏损严重,很多公司放弃了对IT系统的升级换代,大幅压缩了在IT方面的投资。
刚刚从日本回来的西安丝路软件公司总经理刘春对此深有感触。刘春在上世纪90年代去日本留学。由于很多日本大企业都想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国发包项目,因此在日本的中国人就成了他们之间的桥梁。2001年刘春等8位留学生在日本成立了丝路软件公司,开始时只有50万元人民币启动资金,实力比较弱,很多时候就是将他们自己派遣到一些企业去,完成外包订单。
劳动力派遣曾经是日本值得自豪的一项制度。1986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劳动派遣法》,即企业可通过派遣业者介绍短期契约工人,以时薪或月薪计酬。对派遣员工,企业无需负责提供训练、医疗、保险等福利,也无须派发退职或退休金,甚至不须经过裁员手续随时终止派遣员工的雇用。劳动力派遣发展到巅峰的2008年,日本的派遣员工达到了400万人,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了4.6%。深圳市中科研拓科技有限公司(www.zhongkerd.com)
中国外包企业早期正是靠这种“卖人头”的方式获得了发展。由于中小企业靠劳动力派遣就能生存下来,2008年以前在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地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中国人成立的外包公司。与丝路软件一样,这些对日外包企业初期主要靠劳动力派遣获得生存空间:几位留学生就可以轻松创建一家公司,将自己派遣出去就可以获得生存,并靠派遣规模的不断扩大,获得了发展壮大机会。打开搜索引擎,你可以看到现在仍有很多外包企业在大量招聘派遣赴日工作的员工,只不过数量相比原来已经少了很多。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派遣员工数量约302万人,比上年度减少24.3%,5年来首次由增转减,并创下了1986年度有可比较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这也让很多对日外包企业陷入了困境,竞争也因此更加激烈。
刘春等人决定将业务延伸到国内。“本来想到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分公司,但由于这些软件业发达地区不重视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且竞争激烈,最终把公司放到了西安。”刘春说,西安对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因此使丝路获得了成长机会。
现在,虽然对日外包的单价一直上不去,对日外包也几乎没有增长,但由于在西安的成本优势,丝路软件仍然活了下来并逐渐壮大。据了解,目前丝路在日本的40多位员工都是从西安派遣过去的。
去主流化
种种迹象表明,对日外包虽然仍然是中国软件企业的一个主流业务,但与欧美外包相比,正在逐渐去主流化。
文思创新现在已经将服务和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放到了欧美市场,去年刚刚签下了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还有花旗银行、伯克利银行等大型客户。文思创新2010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了49.8%,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美国、欧洲和大中华区市场上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文思创新总裁陈立峰说,创业初期很多公司将精力花在做日本外包项目上,主要是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建立,但现在欧美市场才是主流。据了解,对日外包的员工单价只有平均1.5万美元左右,而欧美的单价则达到2.2万美元以上,因此欧美市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深圳市中科研拓科技有限公司(www.zhongkerd.com)
关键的是,由于能力的提升,中国企业已经拥有了和印度竞争的资本,正如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所说,中国公司的很多客户都是从印度公司手里抢过来的,比如文思创新做的Expedia项目,从零开始做,现在已经做到了300人的规模,中国公司的能力已经获得很多欧美客户的认可。
由于距离较近,大连曾经是对日外包的桥头堡,华信、海辉等企业都是从对日外包起步,但现在这些公司的业务已经是欧美市场占主流。今年上市的海辉软件是从日本外包开始的,2003年海辉开始进入欧美市场,虽然开局非常困难,但通过收购和其他的努力,海辉已经在欧美已经有了相当规模,根据海辉第二季度财报,美国和欧洲已经是该公司最大的市场,所产生的净营收达到2340万美元,占公司总净营收比例67.3%,而日本市场仅占公司总净营收的21.3%。海辉软件CEO卢哲群认为,中国公司已经从对日外包上拿到了想要的业绩,但中国公司目前最大的只有一万多人,未来要突破2万~3万员工规模,一定要在欧美市场上有所作为。
东软集团从去年开始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09年1月,东软成立欧洲公司;8月,东软欧洲公司全资收购芬兰Sesca集团旗下从事高端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业务的三家子公司;今年4月23日,东软又以600万欧元收购哈曼国际位于德国汉堡的研发中心(重组为NTS),并与哈曼国际在沈阳建立外包技术开发中心。刘积仁认为,IT技术革命之后,欧美一直是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发源地,像云计算、软件平台等正在改变产业的游戏规则,中国公司一定要将业务扩大到欧美市场去,才能跟上技术变化和创新的节奏。
其实,并不是所有公司能够像东软、文思创新和海辉等企业一样,短时间内将主要战线从对日外包转移到欧美市场。刘春说,像丝路这样的中小企业,由于一开始接受的都是日本文化,想向欧美转移还很难,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但刘春也认为,由于长期受到日本企业的熏陶,对日外包的企业在文档规范性等方面远领先于中国企业,伴随着中国市场的壮大,转身国内市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寻找中国的新机会
今年丝路软件通过西安软件园等各种渠道,获得了4个中国客户,开始了国内市场的征程。其实,看好国内市场的并非只有丝路这样的小企业,业内的人士都在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是,全球第三大IT服务提供商富士通整合中国事业之后,提出了“中国市场‘元年’”的发展策略,大力投资中国IT服务市场,力争要获取更多中国客户。
今年初,此前成立于日本东京,一直在日本市场征战的方正国际在苏州建立了国内总部,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到国内市场。软通动力银行保险金融事业群副总裁赵捷表示过去一年中中国本土企业的业务量增长最大,金融危机对他们来说更多是契机。除了既有的一些业务,一些中国的国内银行陆续将他们的亚太区软件、信息平台测试业务外包出来,比如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这消弭了日韩市场因为汇率等问题带来的业务萎缩。
据了解,文思创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国大陆、香港以及欧洲客户业务的持续扩大,特别是中国市场,已经占到文思创新主营业务收入的43.8%,成为最主要的增长引擎,而来自日本市场的业务则萎缩到了只有5.0%的规模。
陈立峰介绍,在中国做外包还比较困难,但都在寻找转型机会,迈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在节能减排、财务合规、汇率等方面创造了大量机会,因此文思的咨询和解决方案业务获得了极大发展。
正是因为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很多中国外包企业获得了极好的增长机会,也弥补了对日外包业务增长缓慢甚至减少的窘境,使中国外包行业实现了在印度竞争力下降时继续快速发展的超越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