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到虎嗅刊载的一篇国内服务业人才外包创业者的文章“招聘领域的最后一只恐龙”,该文主旨是分享对低端服务业人力外包的“蓝海”的判断分析,但其中言及不少和IT服务业重合的概念,我想在这里仅对这部分的相关概念谈谈自己的理解。
身处IT服务外包行业多年,听到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软件外包和人力外包有什么区别,IT服务外包公司和招聘猎头公司,以及FESCO,中智这些派遣机构又有什么区别?虎嗅文中分析的人才招聘和人才外包在劳动力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和深浅关系基本反映了市场状况,不过其中也包含了对IT外包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解。
首先,IT服务外包不等于IT软件外包,也不等于IT人力外包。原文写道:
“人才外包业务,做得轻的我们称之为“人才租赁”,做得重的就成了“业务外包(BPO)”。目前相对成熟且体量上规模的人才外包(或BPO)业务主要集中在:
1.软件开发(如文思海辉、东软);
2.客服(如PCW、贝塔斯曼、人瑞);
3.工厂生产线、仓库管理等;”
文中总结这三类应该是指IT服务中的业务流程外包,但是这一段把几个概念混为一谈。根据Gartner的权威分类,广义IT服务按生命周期划分为咨询、实施、IT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业务流程的外协都是BPO,而仅特指业务流程中富IT类的,如呼叫中心、数据处理、薪资管理、库存管理等,上面的2,3应该都可以归入此类,但软件开发却是属于IT外包。且不提文思海辉和东软的业务范围不仅限于软件开发,更重要的是,尽管可以称为软件人才密集,但无论是BPO还是ITO都不是简单的“人才外包”业务。国内的IT服务企业有不少在现阶段的确还是以IT人才外包为重要业务,甚至是全部业务,但即便是这样,他们的运营也具有很强的IT集约的特点,即需要具备IT技术和管理技能的人员支撑。与此相对,那些行政性或操作性人员的外派称为“人才外包”似乎更为合适,比如虎嗅文中后面提到51job运营的“前台”岗位外包就是典型一例,IBM把这类采购称为Complementary Workforce (CWF),和技术外包采购加以明确的区分。
再强调一下,虎嗅的这篇文章从逻辑和内容表达上都是清晰的,本文并非是针对原文论点或论述的探讨,而只是就其中IT服务相关的一些概念分析自己的观点。好了,原文准确的描述了人才外包涉及“交易”的全生命周期和需要行业实操经验的特点,但“互联网”模式难以轻易颠覆的原因并非由于文中归结的强者恒强。IT服务领域在国内的确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企业,领先的文思海辉、中软国际等企业的年营业额已是前程无忧20亿元人民币的两三倍不止,人员也超过两万人,但远远不能称之为独角兽-印度一线IT厂商的技术服务员工是中国企业的十几倍,达到二三十万人的规模。实际上,在IT服务业,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甲方日益提高的管理水平的双重压力下服务企业如履薄冰,在ITO和BPO的各自领域里都很难形成行业垄断,也正是这样重运营的特点使简单的“互联网”模式颠覆并不那么容易。
IT服务外包是一个重运营的行业,其实即使在行业的启蒙时期,也没有特别明显的“蓝海”(当年国内IT外包行业的开创企业也并非“一开始就看懂了这场游戏规则”,而只是在又脏又累的行业坚守的够久而已)。企业客户寻找IT方面的外援,最需要的就是服务的落地能力和可持续性,因此从一开始,IT服务就注定是一个与客户长期存在,长期发挥价值的行业。降本、增效、创新是IT服务对企业价值赋能的三大主题。即使是所谓最低端的IT人力外包业务,也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效能,并且在长时间内因客户现实的需求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然,这不等于说IT服务永远是无差异化的“红海”。事实上,能够不断关注和满足客户需求、重视运营平台技术投入、切实建设技术和管理人员体系的企业终将脱颖而出。业务的“蓝海”将从“红海”中生出,一曰IT人力外包服务业务的卓越运营,二曰IT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业务的数字化蜕变。这两个都是很大的话题,需要另外行文详述了。
( 深圳市中科研拓科技有限公司 www.zhongker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