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靠谱 的软件外包伙伴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2015年度互联网创业趋势回顾及未来展望

2015年度互联网创业趋势回顾及未来展望

2016-01-16 10:39:56

我们在 2015 年结束之际,梳理了截止至 2015 年 12 月 30 日之前来自我厂:TECH2IPO、天使汇(部分)、36Kr(主站)、IT 桔子的全部项目报道和介绍,这些报道中包含产品上线,团队访谈,产品大版本更新,团队融资新闻等,经过去重处理,在 2015 年中通过科技媒体与读者见面的创业项目总计为 1970。依据这个样本,我们制作了这份报告,让大家来回顾一下 2015 年的创业趋势,并根据趋势对 2016 年创业方向进行展望。

创业方向:O2O 和电商仍然最受关注

 

                                                                        创业方向比例图

1. 资本寒冬让 O2O 投资热情下降,但 O2O 仍然有做垂直领域的空间,只是很难再诞生独角兽级的企业了

 

                                                                   O2O 行业比例

一开始为了融资,每个项目都恨不得与 O2O 沾亲带故,现在都恨不得跟 O2O 撇清关系,怕资本不敢投,这就是今天和 A 股一般跌宕起伏的 O2O 行业。

现在仍然有很多人看好 O2O 行业,认为那些重视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真正提升产业效率的 O2O 公司终将崛起——当然事实是,目前没有一个 O2O 公司完全跑通 O2O 模式,有能盈利的,但目前大多还在探索过程中。

2014 下半年上门 O2O 把补贴战打成了“第二次团购大战”,然后到了 2015 年…… 资本明显对上门 O2O 服务的热情降低…… 现在已经有超过 300 家,涉及 16 个领域的 O2O 平台相继倒闭。

但是上门 O2O 走到现在,在细分领域内跑出了河狸家、e 袋洗这样的领先者,另一方面小公司间的争夺依然激烈,整个市场已经进入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模式,所以 O2O 从业者称这个是冷静期,认为 O2O 模式仍然有空间可以挖掘。

 

                                                                      O2O 创业企业拿到融资比例

未来的 O2O 服务在模式上会分为三类:到店、到家、到店 + 到家,创业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服务品类选择模式,O2O 因为高客单可以平衡上门成本,所以被一部分创业者看好。从消费端来看,一线城市市场已经被瓜分完,二三线还在插旗阶段,下一波 O2O 爆发点可能会从 1 线城市下移。

生鲜 O2O 今年改变了思路,把解决“全程冷链” 的思路改成了 “减少转手次数、缩短末端配送距离、提升库存周转率”。

水果 O2O 相比 B2C 在物流方面有很大优势,根据天天果园给出的大致量化数据,B2C 落地配平均每单物流成本 30-40 元,理想的 O2O 模型下配送成本可降低至 10 元,且由于微仓辐射范围小、楼宇比较集中,规模效应在降低边际配送成本上的作用会非常明显——社区是生鲜水果购买频次最高的地方,但大部分生鲜水果 O2O 企业主要还在商圈、高校运营。

外卖 O2O 企业…… 已经基本就是物流 O2O 企业了。

今年除了家庭厨房结构的 O2O 企业浮现之外,因为消费升级的原因,“小众外卖” 诞生,并且随着消费升级,未来的 O2O 企业可能会在品牌、产品、内容三个方向发展,乘上 O2O 在寒冬时代的快车。

2. 电商界的新思路:社交电商

社交电商是 2015 年电商圈,特别是女装电商圈特别火热的一个话题,前文提到社交体系可以通过和电商结合实现变现,比如现在的直播主持人常常通过淘宝实现粉丝资源变现,就是一种社交电商的变现思路,而这条思路最大规模地通过社交工具实现是在新浪微博这个平台上,所以本质上,社交电商是阿里和新浪微博共同提出的概念,目的直指他们的竞争对手腾讯——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理解为社交电商就是专为抵御微商而存在的。

今天阿里平台上,社交红人们在商业变现能力上表现突出,比如在今年年中阿里举办的 66 女装大促中,TOP10 中有 7 家是红人店铺。824 秋上新,整个阿里平台(包括天猫),第一名是一家纯靠社交流量的普通店铺,当日热卖指数超过韩都衣舍,欧时力等知名店铺和品牌一倍,红人电商正显示出摧枯拉朽的急促爆发力。

但这些特点也将会是限制红人经济发展的瓶颈,比如粉丝规模瓶颈和红人生命周期,KOL 本身的稀缺度,供应链和支持系统的弹性以及 KOL 风格和选品管理也是这项电商模式的瓶颈。

中国电商在全球的发展速度和渗透是无可比拟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线下效率过低,很多商品经过层层家价后价格虚高,在电商面前完全丧失竞争力。

目前电商主要向包括社交化在内四个方向发展:

(1) 垂直化:诞生综合类平台是不太可能了,但是在某个垂直领域通过更深入的理解,更强的供应链整合,更专注的服务来吸引和留住用户 /

(2) 社交化:这个一开始提到了红人经济,除此之外也通过 PGC 或 UGC 产生丰富内容吸引和留住客户,再通过商品推荐或导购等将用户流变现。

(3) 场景化: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趋势,就是商家在用户产生一个动机时满足用户需求,比如用户想约会,筛选出合适的餐厅和礼物,这些是“新美大”(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很难做到的。

(4) 线上线下融合:线下仍然是重要的流量入口,阿里入股苏宁、银泰,京东入股永辉就可以看出端倪,这是电商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创业电商来说,未来在销售层面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各大电商平台,因此只能通过垂直化和场景化构造与用户合作的关系,而上升一个层次,电商的对手是整个 O2O 体系,因此社交化和线下线上系统融合才能给电商带来更强大的战斗力。

3. 社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应该是围绕高质量内容而存在的,社交是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搭一个论坛来让内容找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移动社区要直面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内容产生能力的问题,而内容社区的核心就是产生高质量的内容。

大部分有产出能力的人都会选择用 PC,所以例如「雪球」、「知乎」、「虎扑」,也包括「丁香园」在内,这些都是先有 PC 端,然后把用户导向了移动端,只有少数从移动社区起家的公司,也是在微信之前运营才得以生存,比如「辣妈帮」,而「辣妈帮」的另一个优点是主要用户是孕妇,大多只能用手机而不是 PC。

如前文所说,社区已经是围绕高质量内容而存在了,时间放到 7-8 年之前,随手建一个社区就会有人顺着搜索引擎找来,因为那时候实在太缺垂直社区了,而现在社区更缺的是优秀的内容,综合类社区本身到处都是,实在不愿意自己拿百度贴吧做一个都行,所以坊间也有“社区体验做不过百度贴吧就干脆别做了” 的说法。

现在的社区主要围绕 3 点展开,一个是优质内容以及优质内容变现,一个是 KOL 的取舍,还有就是健康的社区文化,其中 KOL 的 “取” 关系到优质内容,“舍”在关系到 “去中心化” 的问题;社区文化与 “内容变现” 相关,健康的社区文化更容易变现,负面的社区文化很难变现。

如今,UGC 社区的领头羊 “知乎” 已经崛起到 205 位

知乎:

 

                                                                                  知乎 Alexa 排名

和前两年不一样的是,如今人人已经不再是 UGC(用户产生内容)的重量级产品,陈一舟也把主要精力从社区转向了投资,并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上宣称 “社交要靠金融服务赚钱”。

人人网:

 

                                                                                      人人网 Alexa 排名

新浪微博则在媒体属性上进一步发展。新浪微博早期尝试过微群、微吧、微博分组等应用均无疾而终,一轮轮的造 V 也让用户感到厌倦,尤其是在很多粉丝意识到自己关注的人的真实水平之后,选择了放弃对对方的信任,但新浪微博的话题传播能力在今年有所上升,媒体的功能进一步加强,所以在大城市的我们感觉到自己很少打开新浪微博是真实的,但新浪微博今年的流量上升也是真实的。

                                                                                            新浪微博 Alexa

今年 9 月,新浪微波推出新的“信息流” 让很多人叫苦不迭,这件事也迅速影响到新浪微博的流量,Alexa 从 15 降到了 16 名,对于这样全球性的网站,降低一名意味着流量下滑了很大一部分。

 

社区总结:                                                               

在统计样本的 1970 个项目中,社区或以社区为核心形态的创业项目高达 140 个,占总体 6.9%,与社区擦边的项目工 232 个,占总数的 23.5%,其中 “伴米”、“快美妆”、“魔度网” 和“好近”是互联网社区的典型案例且都是垂直社区,其中 “快美妆” 是以为女性化妆需求切入的移动互联网兴趣社区,魔度网则是以美女主播为主要卖点,吸引用户进入社区,“好近”是基于现代城市邻里社区建立的社交网络,“伴米”是以旅游工具为切入点建立的社区,由上可见,2015 年的社区项目只有足够垂直才能活下来。

4. 社交

今年社交型应用依然持续火热,核心功能为社交的项目共有 89 个,占总数的 4.5%,与社交相关的项目共 208 项,占总数的 10.6%,其中纯粹的交友类应用占 45 个,另外的 44 个社交类应用基本上依附于某种现有的其他功能,例如电商、商务、或者工具功能,然后增加一些社交元素,比如基于工具建立社交或者开个社区,所谓“增加用户黏性”。社交的盈利模式目前仍然寄托在打赏、增值服务和依附其他产品上,从今年的数据来看,2014 年倍受关注的 “社交”,到 2015 年下半年开始频频遇到了瓶颈,用户量和商业模式的瓶颈都在不断出现,社交仍然在期待更好的商业模式出现。

5. 工具

工具的从相对数量上看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来看没有太的变化,并且大部分仍然是纯工具。

不过今年的工具方向有比较大的转变,一些带有社交属性的工具产品取代了纯工具的市场份额,比如网易云音乐最核心的不是 UGC 而是工具,但是在有了评论、分享、动态等社交属性之后从其他产品中脱颖而出。

有人提出工具属性可以对社交产品进行弥补,比如垂直类社交缺乏内容管理机制,工具属性可以减少垃圾信息;兴趣社交只有社交属性,工具属性可以增加交流的深度;社群是基于资源占有和共享聚集的,会产生层级,有碍交流,而工具属性则有助于控制这种障碍。

工具属性目前来看很难直接成长为一个可以盈利的平台,未来工具的主流形态可能会以工具为免费入口,通过构成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完成产业闭环,最终达到商业化的目的。

那些不愿意读文字的人在读什么——图片、音乐、视频的长期战争

 

6. 视频

2015 年视频技术进一步上升,视频和人的交互不再停留在视频网站的层次,已经能根据视频的特性抓捕对应的视频截图,把图中的人物和品牌识别出来,根据这样的功能又逆向产生了“鬼畜输入法” 这样的应用,根据读者打的字给出对应的视频截图,从而形成幻灯片一般的视频效果

除此之外,视频已经成为了电商新的入口,“内容即广告,所见即所得” 已然成了电商平台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阿里和优土推出了视频购物产品,京东和爱奇艺也推出了《爱上超模》,超模选手在节目中的穿着装扮均在京东有售,视链技术贯穿全程,可以直连到京东的电商平台。

除此之外电竞热度上升也为视频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 年,游戏直播在 YY 收入仅有几百万,到 2013 年已经有近 5000 万的收入,2015 年 Q2 虎牙直播收入 8500 万同比增长 174.4%,发展之迅速令人咂舌。2014 年 1 月,Acfun 的 “生放送“板块独立成为斗鱼 TV,同年美国直播网站 Twitch 被 Amanzon 以 9.7 亿美金收购,从此国内多个直播平台涌现,平台之间竞争激烈,解说资源的价格不断上涨。

随着科技的进步,视频会从单纯的内容载体分裂出一个商业分支,那就是线上购物入口,尤其是随着 AR 技术的进一步推进,视频会产生非常强的工具属性,未来的技术会向着视频的数据分析方向有所突破,以此产生大量的创作、购物、广告的入口和工具。

7. 音乐(及声音)

与视频相比,声音的使用要轻了很多,两者的发展也走向不同的方向,视频需要一个用户投入精力去看,而声音(音乐)用户只要非常轻松的享受就可以了。

听歌这种用户行为随着设备的变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听歌的专属设备早就不见了——随身听、CD、MP3 都已经成了历史名词,手机等智能设备能做的事太多,听歌行为被分散到各种各样的场景中了,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有效场景:

音乐 + 硬件:这是一种氛围型体验需要。

音乐 + 媒体:故事体验需要,以来于媒体本身的价值。

音乐 + 粉丝:C 端能创造明显价值的一类听歌行为。

从长期来看,数字音乐收费在所难免,但目前大公司动辄上亿的年音乐版权指出费用畸高、浮躁,还需要降低很多才算回归到理性的标准,才能既让公司活下去,又给音乐创作人合理的回馈。

8. 图片

产品形态上,图片、音频、视频成为新的社交产品的信息载体,基于图片社交的几家公司已经向规模化迈进。

因为 GFW 的存在,我们对表国外的新型社交工具有了演化和成长的时间空间。但是纯图片社交很难像 Instagram 那样做成一个内容金矿。国内图片社交最大的问题是图片质量很难保证公关传播时的击穿效果。更多时候图片社交工具更多成为年轻人顺着头像进行两性探索的媒介,最终还是会在微信上形成社交关系。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图片社交工具带有标签、贴纸功能,反而成为了一个标注商品和建立聚集标签的好工具,UGC 内容产生的门槛也低,这些平台专注于某一类的垂直商业变现,会有很高的价值,例如“小红书”。

9. 互联网金融:在病态中蓬勃成长

互联网金融是两年前兴起的一个类目,包括创业者和巨头都同时在这个领域出发,但是几年之后,情况完全不同了,如果说两年前的他们还能各有收获,那么今年的他们只能说各有问题。

由于处在金融监管逐步放开和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交汇时点,加上传统金融机构效率和中产阶级的崛起等因素,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从 2012 年起,形成了燎原之势。而在互联网金融的各类形态中,又以 P2P(即互联网上个人之间的借贷)热度最高(然而 E 租宝已经……)。

P2P 这边,目前情况很好的宜人贷在已经在美国上市,不过上市首日就下跌接近 10%,说明国外可能并不看好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从技术上看,互联网金融主要还是在服务方式和资金渠道上有所创新,风险管理和风险计量基本没进展,互联网金融的做法和传统相似,而在对大数据的运用上,还没有一家公司能用大数据为金融资产风险定价,最多只是做做精准营销。只有利用大数据管理风险,才能彻底颠覆传统。

互联网“赢家通吃” 和金融的 “剩者为王” 结合之后,互联网金融的二八法则会很明显,而金融限于项目开发、法律、风险等因素,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会那么快,但未来会朝集约方向走,但每个细分领域都可能产生个别巨头,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一致,核心都是风险管理,活得越久就会越成功。

未来整个金融体系和互联网会走向融合,可能不再能够被区分,与互联网彻底结合,是金融的本能。

11. 生鲜

 

                                                                                生鲜获得融资比例

投资人称生鲜行业是“电商的最后一块肥肉”,从 2014 年起,天猫、京东、亚马逊、顺丰优选、一号店、我买网等电商纷纷布局电商业务, 然而从 2015 年天使汇的创业项目统计数据看来,这方面的行情却并不乐观。2015 年生鲜食品行业一共只有 26 个创业项目,其中只有 9 个项目拿到了种子天使轮投资。比起去年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生鲜电商,今年的生鲜互联网创业市场可谓遇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巨头资本进入导致市场的重新洗牌。随着阿里系,京东系产品的进入,许多仅仅注册一至两年的生鲜创业公司纷纷倒闭,如特土网,菜管家,小农女,花样生活等电商网站都已倒闭或转型,生鲜创业市场的衰微景象让创业者和投资人却步。第二,大企业依靠强大资源优势瓜分市场。目前较为活跃的几大生鲜电商平台都各有自己的资源优势,顺丰优选拥有庞大的物流体系和仓储基础;1 号生鲜有 1 号店的采购渠道作为支撑, 天猫与京东有庞大的流量与客户基础。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可涉足的竞争领域变得少而又少。第三,生鲜市场本身的特性决定它需要足够的资本和优秀的渠道支撑,冷链物流体系,配送和仓储都需要巨大的成本,因此创业企业在难以支付足够成本的情况下,只好选择第三方物流配送,而相对于体系更加完善成熟的喵鲜生和顺丰优选,创业企业在这方面并无优势。

2015 年挂牌的生鲜类项目以这几类为主:垂直电商模式(如旷腾农产品、唯饮者、粮人网)打造精细的生鲜类综合服务平台;农场直销模式(如阿农电商)自产自销,保证供应渠道和产品质量相对稳定;综合电商平台模式(如早易点),通过综合电商平台引流,主打食品和小家具业务;和社区 O2O 模式(如虾 Baby,E 海鲜,家点菜等),通过线上订购,线下取货的方式实现社区内小范围配送,可以保证生鲜食品的新鲜和解决物流困难问题。究其特点,这几类项目都是在被大巨头瓜分之后的市场里寻求未探索的空白领域,然而,依然有部分产品的目标定位和现有巨头严重冲突(如早易点与京东,粮人网与中粮我买网),在日后的发展中可能面临巨大压力。相反,社区 O2O 模式的创业项目由于抓住了目前市场的短板,照顾到加班人群线上购买生鲜蔬菜的需要,且物流,仓储问题相对易于解决,所以可能成为生鲜创业项目的出口。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生鲜项目通过服务和使用体验的优化来吸引顾客,如“真的有料” 主打由专业美食买手选出商户并达成合作的业务,平台方还会为美食产品拍摄宣传视频,同时为入驻商家提供营销、技术等服务;又如 “唯饮者” 给卖出的酒配置特殊的容器,还提供饮酒场景定制化模式,让服务更具产品效应,这些产品或服务上的小亮点都可能在日后成为品牌的标志性特色,并提高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12 . 垂直

 

                                                                            垂直项目分类

尽管受到 2012 年以来“垂直已死” 的舆论影响和 15 年资本寒冬的打击,垂直类创业项目依然风头稳健。15 年垂直类共有 170 个创业项目,主要涉及 5 个不同领域,其中电商类,生活服务类和互联网类占了较大比例。从投资状态来看,大部分创业项目都已获得投资,其中 10% 的项目获得了 A 轮以上投资。

垂直产品易于对行业上下游进行整合,这有助于经营者深度挖掘该行业资源,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及服务。垂直讲究的是差异化的产品与专业经营。站在二八定律的角度上,垂直企业只需专注于做 20% 的重要客户就可占据某一行业大部分的市场,由于目标群体较小,垂直企业应当对用户采取高卷入策略,加强与用户的情感交互,突出综合平台难以做到的深度分析,做出差异化的推荐。由于垂直社区中所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多集中在同一特定领域,则打造垂直社区专属品牌就成为垂直类项目的一大增值出口。在上述项目中,“犀牛小姐”、“T 社 - 聚艺社科技”、“军武次位面 - 光速时光”、“好色派沙拉”等几个项目有较明显的品牌打造迹象。

与去年相同的是,很大一部分垂直平台仍然没有放弃发展成为综合平台的理想。以电商品类为例,由于不少用户具有 “一站式购物” 的习惯,导致垂直电商在流量上有天然缺陷,许多垂直电商平台选择以低价策略积累第一批用户,但这依然难以改变用户对于传统综合电商的信任。因此,不少垂直平台选择先从某一行业入手积累知名度,用户数量达到一定层级之后再发展其他的服务种类,在保证重点行业和平台特色的同时实现垂直平台的综合化。当当,京东是这一类垂直平台的成功模板,因此可以看到,在 15 年的创业项目中,有不少项目的规划仍然为未来的平台综合化留了一席之地。

13. 导购

相对于去年以内容分类和比价为主的导购项目,今年的导购类创业项目似乎更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行业整合。在今年获得天使轮种子投资的四个导购项目中, “购给利” 是一个将消费理财 + 购物返利结合到一起的新电商理财平台,为用户提供购物平台,同时计算消费额作为本金提供年利率,在提高复购率的同时增大商家流量; “海购啦”以海淘为主;“当妈啦”则提供怀孕期妈妈囤货指南、母婴用品优惠打折信息。

总体来看,2015 年的导购项目以垂直型导购社区为主,用户高度细化,导购服务更具针对性。从提供的服务策略来看,本年度的所有产品几乎都是从商品角度出发(而非从价格角度)提供导购服务,即通过有共同特征的商品集合消费者,并向消费者推送有独特卖点的商品和提供增值服务,而不仅仅只是前几年的比价或返利服务。

然而,这些新的项目也存在着共同的问题。第一是他们几乎都是依靠其他有购物功能的电商而成立的导购平台,其产品的丰富性和流量入口的大小都受到了电商的制约;第二是目前只能通过广告或佣金获得盈利,盈利空间较为有限,且争取用户信任仍是难题。

从 2015 年的项目情况来看,项目在 “轻” 和“重”的定义上展开了一些分歧,有些项目虽然以硬件为基础,然而市场一旦铺开,立刻就能获得消费者的回馈,反而一些非常容易吸收用户的轻项目,却在变现上不断碰到难题。

在项目间竞争越发激烈,技术和资本壁垒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导购”这样以建立平台为基础的项目究竟能走多远,取决于他们最终能构成什么样的生态。

14. VR 让世界近在眼前…… 了吗?

关于 “VR 技术已经成熟” 我们已经听过两次了,2015 年我们是第三次听到这句话…… 不过我想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问题,3D 电影也曾经销声匿迹,但还是被卡梅隆的《阿凡达》一炮轰上天,可见好的平台一定要和好的内容在一起才可以相得益彰。

Touchstone Research 和 Greenlight VR 去年对 10 至 61 岁的人群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响应人数为 2282 人。经过调查他们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这些人当中,95% 的人听说过 VR 技术,但实际尝试过的人只有 35%。调查还发现,55% 的人声称他们有意向在 2016 年购买 VR 设备,不过价格会是很大一个选择要素。大部分人都表示希望价格在 550 美金以下。

虽说受调查人群中感兴趣的 VR 内容的种类繁多,例如游戏、电影、购物、体育训练等等各种各样,不过比例最大的还是旅行。这也预示着 2016 年虚拟旅行的市场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调查数据也显示消费者们对 VR 技术的感兴趣程度仍处在初期阶段。然而从企业投资款额来看,事情却似乎完全相反。

根据最近 PitchBook VR 的论文,从 2010 年以来对 VR 行业的投资总额大约为 40 亿美金,其中超过一半都是近两年的新投资。从 Facebook 到 Sony 和 Nokia 还有其他无数公司人人都争相要分 VR 技术的一杯羹,显然最近几个月这个领域有比从前更大的计划正在悄悄地进行着。

 

从天而降的 Google 纸盒(Google Cardboard)无疑成为了廉价 VR 产品市场的开天辟地第一家,紧接着 2015 年每一家和 VR 能沾上边公司都在搞 360 度全息影像类 VR 内容产品。虽说严格意义上 360 度全息影像并非纯正的 VR,不过 The New York Times 等不少公司都喜欢用这种方法来给用户分享故事。Times 公司属于比较牛逼的个别例子,他们把技术安利给了每一个读者:他们在美国 120 万个读者家门口都放了 Google 纸盒。

当我们谈论 VR 时,我们多半在关注其使用场景本身,比如游戏、影视、房地产乃至色情业,不过目前 VR 并不是一个体验很好的产品:

首先,太重了,简直是为锻炼颈椎而生的产品(当然纸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分辨率特别感人,这不是说分辨率低,而是你把这玩艺儿放到眼前,目前我们适应的分辨率就会再度受到考验;

最后,虽然 VR 产品本身体验很好,但是如果不能解决脸型造成的漏光问题,VR 体验就是纸上谈兵。

最近,国内的二级市场分析师开始接待 VR 创业者们,这些原本为券商提供咨询服务的人,走进一级市场,给 VR 创业者们注入了新的资金活力。

但 VR 即使有资金,有技术可能也会难以改变将来,因为在 VR 之前也有 3D TV 的项目作为前车之鉴。对于 VR 使用体验的质量是第一指标,无论是硬件还是内容方面都要做到无可挑剔,3D TV 的教训就是用户体验不够好,同理,不好的 VR 内容也会让消费者倒胃口,所以,在技术上宣布跨入 VR 元年的现在,VR 的未来却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的打造者。

然而,不管最后引导 VR 潮流的究竟是软件还是硬件,单单是 2016 年对 VR 市场的投资总额仍旧足以让我们预见这项技术在内容方面会有多大的飞跃,就像一些 VR 大鳄,VR 的时代已经无限逼近了,现在做 VR 的人,是在为 2017 年的市场提前准备。

15. 医疗养老:为什么说相关网站上的数据是片面的

 

医疗行业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直接看每一年的创业比例,会发现连续 3 年都在 4.4% 的比例附近,似乎二胎、人口老龄化都没有对这个行业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这些数据只要稍微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非常真实的事实。

在 2013 年创业的企业中,医疗行业拿到 Pre-A 以上投资的创业企业占所有医疗行业创业企业的 23%,也就是 100 家医疗创业企业中,有 23 家拿到了 Pre-A 以上的融资,而在整个创业环境中,每 100 家企业有 18 家拿到了 Pre-A 以上的融资,换句话说,资本对医疗的青睐要超过全行业的平均水平。

然后在 2014 年的数据中,100 家医疗创业企业中,有 20 家拿到了 Pre-A 以上的融资,全行业数据是 17%。

2015 年的数据中,有 11.5% 的医疗创业企业拿到了 Pre-A 以上的融资,全行业的数据是 9.2%。

为什么要列出这些数据呢,因为只是数医疗行业的企业创业了多少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医疗行业拿到 Pre-A 的比例和全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更能证明医疗行业在全行业中的分量,而这一点,通过上面那个对比图就可以很简洁明了地看懂。

另外,今年 11.5% 的数据里还隐藏着一个很难被直接察觉的事实——2013 年医疗行业拿到 Pre-A 的医疗创业者,有可能是 2014 年 - 2015 年拿的,2014 年的医疗行业创业者,也可能是 2015 年拿的融资,而 2015 年的医疗创业者,除了 2015 年拿到融资的人,实际上还有很大一批人,他们可能要到 2016 年、2017 年才能拿到融资,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二胎政策的影响,后续拿到融资的医疗企业比例可能还会上升——这就是藏在数据里的玄机,也是那幅对比图里真正的内容。

2015 年新制定的二胎政策的出现让创业家们找到了新的思路,然而现在再出发做二胎福利的项目已经有点晚了,计划生育出发的优养潮没有过去,也就是说很多为了提升养育质量的项目,现在就足以把二胎福利给包饺子直接包了。

但人口老龄化却是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危机,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都有增加,今年新成立的单纯做医疗的企业就有 89 家,占总样本的 4.4%,养老行业仍在飞速发展。

16. 体育的风口正在狂风大作

体育行业毫无意外地成为了一个真正能吹起企业的风口,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以至于当前的数据还不能完全反应这个行业的情况,这主要是三方面造成的:

1.14 年底的国务院 46 号文,指出到 2025 年体育行业将突破 5 万亿市场,这基本上相当于政府指着体育说这就是风口;

2.人口红利还没完全过去,站在人口峰值的那批人现在正面临锻炼身体保重健康的中年,这种需求又会进一步催发体育行业;

3.体育行业的另一股力量是消费升级趋势带来的,几年前运动方式还局限在各种球类运动上,这几年这批人渐渐有运动方式向高端转化的趋势,例如原来的马术、射箭、高尔夫球、滑雪可能是离人们生活比较远的运动项目,但是现在也变成日常就可以接触的了,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让很多运动的成本快速下降,给管理这些体育项目也提供了非常大的执行空间。

对于体育行业的预期目前主要取决于三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发达国家的影视总票务和体育行业总票务的比例,体育行业的总票务收入是影视行业的 1.6 倍,其他发达国家都在这个比例上下浮动,因此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在体育行业还有非常大的空间,这也是国务院 46 号文真正想要提到的东西;

第二条线索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显然我们的消费进入了新的阶段,如果说 60 年前人们仅仅满足于温饱,20 年前满足于小康,而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已经跨入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身健体的需求就不断增加,因此体育行业也受到了青睐;

第三条线索是科技的进步让人们能接受到更多关于体育的资讯,例如原来只能看电视转播的人,现在可能能通过手机观看体育赛事直播,这无疑为体育市场的总收入又扩大了边界。

                                                      结语

2015 年年度创业趋势回顾及未来预测到这里就结束了。当然,这也许只是通过科技媒体的角度看到的中国万千创业者的一个略影,在我们尚未发现的角落,仍有着无数正在默默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着的创业者等待着我们发掘(实际上,光我们没看到的体育项目就很多)。

除此之外,一些躲在角落里的行业,例如调味品行业,也在高速发展。

祝愿 2016 年,会有更多的创业者与我们共同成长。

 

关于:中科研拓

深圳市中科研拓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提供软件外包、app开发、智能硬件开发、O2O电商平台、手机应用程序、大数据系统、物联网项目等开发外包服务,十年研发经验,上百成功案例,中科院软件外包合作企业。通过IT技术实现创造客户和社会的价值,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很好的软件解决方案。联系电话400-0316-532,邮箱sales@zhongkerd.com,网址返回首页] [打印] [返回上页]   下一篇